彈簧行業在整個制造業當中雖然是一個小行業,但其所起到的作用是絕對不可低估的。國家的工業制造業、汽車工業要加快發展,而作為基礎件、零部件之一的彈簧行業就更加需要有一個發展的超前期,才能適應國家整個工業的快速發展。另外,彈簧產品規模品種的擴大、質量水平的提高也是機械設備更新換代的需要和配套主機性能提高的需要,因此,整個國家工業的發展,彈簧產品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隨著我國的汽車、拖拉機、內燃機、摩托車、助動車及電氣工業的不斷發展,彈簧的品種也在逐漸增多,數量不斷增加。雖然市場需求量非常之大,但我國彈簧行業的產業結構卻相當讓人勘憂!
對于彈簧行業來說,長期以來形成了低檔普通彈簧供過于求,高檔產品(高強度、高應力、異性件、特種材料)供不應求的被動形勢。目前,我國彈簧行業的產量已趨于飽和,據專家統計現在我國彈簧年生產量已達40億件,各類彈簧產品共有21個大類,1600多個品種,主要有氣門彈簧、懸架彈簧、膜片彈簧、減震彈簧、液壓彈簧、油泵彈簧、碟形彈簧、高溫彈簧、卡簧、拉簧、扭簧、壓簧、渦卷簧以及異性彈簧等?,F階段我國彈簧產品主要以技術含量低的一般彈簧居多,異性件及截面產品等高技術產品只有少數規模大的廠可以生產。以下是引用片段: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98年行業企業數約為541個,其中合資企業15個,獨資企業4個,研究所10個,職工(年平均人數)37208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000人左右),工業總產值23.48億元,工業增加值6.8億元,利潤0.57億元,利稅1.7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1.57億元,凈值(年平均余額)7.42億元,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產品21大類,1600多個品種,全員勞動生產率6.3117萬元/人·年。估計全行業共有1700多家企業,產量40億件,每年銷售額80億元。
彈簧行業在“八五”、“九五”期間發展是比較快的,尤其是上海、天津、廣州、山東、長春、重慶等地區發展較快,其他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總的來說比其他行業要好一些。從現在的形勢看,汽車、摩托車、助動車、內燃機、電氣、儀器等還要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將會帶動彈簧行業的發展。
面對宏觀經濟形勢,行業長期積累形成的產品質量低、組織結構松散、開發能力弱的矛盾進一步脫出,從深層次挖掘,主要是市場、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問題。由于體制轉軌、機制轉換滯后,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尚未完全轉到間接管理、宏觀調控上來,產權關系不明確,權責尚未理順,大部分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內部運行機制僵化,市場觀念淡薄,缺乏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難以適應形勢發展和市場變化的需要。隨著國民經濟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尤其是多年來積累起來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當前產業結構不合理表現為: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結構不合理,主要產業裝備水平低;企業組織規模小而散,缺乏競爭實力和優勢,區域結構趨同,未能體現比較優勢和協作效益。
一、目前國內彈簧產業發展現狀
1、設計:目前,廣泛應用的彈簧應力和剛度計算公式是初等材料力學推導出來的,若無一定的實際經驗,很難設計和制造出高精密度的彈簧。隨著設計應力的提高,以往的經驗很多已不適用。近年來,對FEM(有限元法)設計法的研究的較多,一部分已進入實用化階段。為了構造材料的數據基礎,應加強金屬材料的力學基礎理論研究;為了在設計階段能準確預測疲勞壽命和松弛性,作為選擇材料與應力關系的數據基礎,必須掌握FEM技術。
2、原材料:碳素和合金材料質量差,品種少,規格不全。出廠原材料未剝皮和探傷,表面和內部缺陷嚴重,抗拉強度波動大(可達10-20N),影響彈簧質量和企業效益。原材料已影響我國彈簧行業的發展,需要提高質量,發展品種,創出名牌,滿足行業需要,替代進口。彈簧材料除繼續從化學成分方面解決外,主要解決降低非金屬夾雜物和控制表面質量及尺寸精度。對于彈簧材料的主要要求是:在高強度下工作的彈簧應有高的疲勞壽命和良好的抗松弛性,根據不同的用途,應具有耐腐蝕性、非磁性、導電性、耐磨性、耐熱性等。
3、產品我國彈簧產品品種不全,多為生產結構簡單、易于成形、用量大的一些低技術含量產品,而對結構復雜的高精尖技術產品卻只有少數廠家有能力生產,且產量遠遠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產品性能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也有一定差距,如彈簧的負荷精度、垂直度精度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差距,集中反應在性能不穩定,有些重要質量指標離散性大,使用壽命不穩定。特別是當主機要求彈簧在高速、高應力工況下工作時,矛盾更為突出。今后彈簧的發展方向應是:高強度、高壽命、輕量化、小型化、異形件、組合件。加強對彈簧新產品的開發,加大新產品的研究力度,繼續擴大彈簧產品的品種規格。
4、技術制造技術直接影響彈簧質量并影響彈簧設計。目前,我國彈簧行業技術人員比例過低,工人技術水平偏低。“十五”期間企業應更大幅度地增加技術人員比例和數量,加強工人上崗培訓,提高工人技術水平,加強科研人員力量。
5、設備我國彈簧行業的多數廠家所用的設備都比較落后,尤其是國營老企業現象更為嚴重。特別是檢測設備和檢測試驗設備,目前國內產品精度達不到且品種不全,尚不能滿足需求,主要從國外進口。目前,機械彈簧的加工設備和彈簧加工生產線是走向NC、CNC化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二、我國彈簧行業與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
1、買方市場情況下的產需矛盾
目前,我國企業經營模式正由產供銷向銷供產轉變,但由于產供銷模式在我國長期存在,使我國很多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激烈競爭。很多企業還不能做到以銷定產,盲目的大量生產使產品大大過剩,造成產品的積壓。而國外工業發達國家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產品生產計劃,在庫量只有1、2個月的銷售量。
2、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經濟規模、布局等方面差距。
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產品結構不夠合理,大多數企業在生產低技術含量的普通件,而技術含量高的異性件只有少數規模大廠才有能力生產,而且品種規格少、產量有限。結果造成普通產品供過于求,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檔次品種卻不能滿足需求。企業組織結構松散,企業組織規模小而散,缺乏競爭實力,區域結構趨同,未能體現優勢和協作效益。
3、產品質量、性能、技術水平及品種差距
我國彈簧產品與國外工業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相比、質量較差、性能較低、技術水平也有所不如,而且有些異性件和高強度產品都超出了我國彈簧企業的生產能力。在我國的眾多彈簧產品中,卻沒有一個國際名牌,這給我國彈簧產品的出口創匯帶來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4、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方面差距
在科學研究及新產品開發方面,我國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尤其明顯。大多數企業技術開發能力薄弱,我國彈簧企業所研制開發出來的很多產品落后于國外十幾年之久,部分產品的研制不能跟上市場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投入。而且,對于有些生產上已經投入使用的進口產品我們卻搞不清他們的生產工藝。另外,行業專業科研院所數量少,而且設備、資金都缺乏,致使很多的科研項目不能完成。
5、出口產品創匯方面的差距
由于我國出口的產品多數為技術含量低的普通件,產品附加值低,而且出口量不大,所以產品出口創匯遠遠達不到工業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目前在生產管理、工裝水平和產品質量等方面與國外尚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方面,我國更是與國外工業發達國家差距甚遠。目前,我國彈簧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和美國。
三、差距形成原因
1、經濟體制的不合理是形成差距的根本原因。
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調控占據主導地位,長期以來形成的產供銷模式限制了我國彈簧行業的經營活力和自主發展,給我國彈簧行業的發展也劃定了界限。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勢有所改觀,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業散、亂、差的局面仍然存在,也給我國彈簧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科技水平的落后是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主機的更新換代,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我國彈簧行業具有一定開發能力的科研中心數量少,規模小,投入科研資金少,企業本身的科研開發能力薄弱,使得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無法跟上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和市場發展趨勢。
3、目前我國彈簧行業企業仍以小型企業居多,生產規模較小,生產集中度低,市場競爭混亂,也是差距形成的一個因素。為了解決這一現象,需要造就規模企業,支撐和帶動彈簧行業的發展;還要制定相關產業政策,重要鼓勵發展高強度、高精度、高附加值異性彈簧產品,限制普通彈簧產品的生產,引導本行業企業的健康發展,以促進彈簧行業的發展。
4、國內現有生產設備不夠齊全,特別是檢測設備嚴重不足,根本上當前彈簧生產的需要,影響彈簧生產的進一步擴展,更加影響了彈簧產品的質量,同時也促使了我國彈簧行業與國外工也發達國家差距的形成。我國彈簧行業應該在生產設備上多投入一些資金,加速舊設備的更新換代,以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需要,縮小與國外的差距。
5、原材料本身的差距也是造成我國彈簧產品與國外產品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受設備和科技水平所限,我國各大鋼廠所生產的鋼材質量與國外有一定差距,而且我國鋼材產品的品種不夠齊全,象質量要求較高的彈簧琴鋼絲生產在我國尚屬空白。
我國與發達國家彈簧行業差距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是在我國彈簧行業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我國彈簧行業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消除這些差距的存在。
上一新聞:逆勢而上,自主創新,邁上轉型發展新征程
下一新聞:彈簧簡介
版權所有 2012-2019保留所有權利
深圳市達盛五金有限公司